管理学院博雅大讲堂暨新商科学堂:文化与公司治理

发布时间:2022-03-04 10:25 来源:管理学院

2022年3月3日(星期四)下午14:00,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博雅大讲堂暨新商科学堂“文化与公司治理”在番禺校区教学楼N414室举行.特邀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林洲钰为同学们讲授。因受疫情影响导致部分同学未能返校,所以本次讲座分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共553名同学报名参加了此次讲座。

成达建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林洲钰老师。林洲钰,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2014年7月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企业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19-2020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UTD访问学者,聚焦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学术问题研究,社会改革发展密切联系的政府经济政策和智库建设研究,在管理学领域顶级国际期刊《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以及一流国际期刊《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各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篇,同时在《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教育部专家建议、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等有影响力的中文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发表教育部专家建议和社科基金成果要报各1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

    

  

讲座开始,林老师首先解释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社会的遗产,既包括抽象内容也包括具体实物,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文化是后天的,是习得的,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人类独有的,具有传承性、符号性、人为性、变化性。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接下来,林老师带领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群体文化、权威文化、宗族文化、专制文化、小农文化与服从文化都对公司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群体文化重视整体,轻视个人的权利,这种文化背景在市场经济中容易产生“产权不清”的问题;权威文化强调领导和权威治国,对权威的尊崇,某种意义上是对自己产权行使的放弃。这种产权意识的薄弱是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 “熟人”文化导致人情潜意识地凌驾于制度之上,制度变成了形式;家族文化则重视有血缘关系人甚于陌生人,缺乏制衡、监督,导致企业内、外部权利制衡机制不健全;专制文化影响企业的治理效率,名义上制度、权利分明,实际上是集权专制,企业没有活力;小农文化导致重天命,轻人力,无创新,怕变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治理缺乏环境适应性;服从文化导致治理制度形同虚设,效率低下,人制大于法制。

林老师也为我们介绍了公司治理,关键问题是委托代理关系,其本质就是信任问题。公司治理就是解决投资者、董事会、经理层、员工等等之间互相信任的关系,信任关系的核心实质就是一种文化。公司治理分为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数字化时代,阿里云、AI、区块链等信息科技变革了治理模式,数字化转型中也面临着文化观念的冲突、新技术的驾驭与整合、组织与人才、安全以及数据隐私问题等诸多挑战。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林老师耐心解答。线上与线下的同学都感到受益匪浅,期待下一次的博雅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