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院博雅大讲堂暨新商科学堂:在团队中工作

发布时间:2022-05-20 15:01 来源:管理学院

      2022519日(星期四)下午14:00,管理学院博雅大讲堂暨新商科学堂“在团队中工作”在番禺校区教学楼N113室举行。特邀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助理教授林钰莹老师为同学们讲述。

      首先,成达建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林钰莹老师。林钰莹,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助理教授,管理学博士。202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9-2020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爱荷华大学联合培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团队协作、领导力、创造力、远程办公、零工经济等。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Human Relations等管理学国内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讲座开始,林老师提到了大学时我们经历的团队工作,如小组作业、社团生活、创新赛事、实习等。在未来,我们对于团队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那么如何最大化团队工作带来的益处,做一个好的team player成为我们面对的问题。

      首先,林老师讲解了团队的基本概念。团队是由多人组成的沟通系统,成员间为了某种共同目标产生互动,互相影响。团队工作会具有协同效应,这来自高度激励人心的共同目标,是集体力量而非个人成果的简单加总。团队角色是在团队中符合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经典的团队角色与结构是《西游记》的“取经团队”,团队成员能力互补、思维互补。接着,林老师介绍了团队的发展周期理论。塔克曼认为团队发展分为形成、风暴、规范、执行和解体5个部分。在形成期,我们可以表达积极的态度和感受,寻找共同点和合作空间,建立共同目标;在风暴期需要积极倾听,鼓励不同的声音,将张力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在发生冲突时,存在不同的处理方式:竞争、回避、迁就、妥协和合作,合作是最佳的问题解决方式;在规范期,我们需要调整行为符合规范,规范也需要发展和完善;在执行期,团队成员需要专注于任务。在现实中,团队会出现其他的变量,比如出现新成员时需要新老成员双向适应。

      最后,林老师讲到了一种现象:社会惰化,即成员在集体工作时付出的努力比独立工作时少。此时管理者需要选择成员感兴趣的任务,加强团队凝聚力,建立团队责任机制,合理的任务分配和业绩管理,强调个人的贡献,与“惰化者”沟通或者回避离开。

未来,虚拟团队逐渐出现,线上的团队合作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可能延长决策时间,回避冲突,对成员参与度形成挑战。在这方面形成两种理论:媒介丰富理论(MRT)和媒介同步性理论。管理者需要建立丰富的沟通环境,强化凝聚力和社会关系。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林老师耐心解答。线上与线下的同学都受益匪浅,期待下一次的博雅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