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院博雅大讲堂暨新商科学堂:创新之源-好奇心

发布时间:2022-12-05 09:06 来源:管理学院


2022123日(星期六)晚上19:00,管理学院博雅大讲堂暨新商科学堂“创新之源-好奇心”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特邀暨南大学副教授马捷老师为同学们讲授。本次讲座共有200人参加。

首先,主持人成达建老师为大家介绍了马捷老师。马捷(Yonas Ma),2013年毕业于美国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SUNY-Albany),获硕士学位(人力资源/人事心理学方向),2018年毕业于美国纽约Hofstra University,获应用组织心理学博士学位。20169月起于Hofstra University心理学系任客座教授。20188月至20209月就职于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任副教授;现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其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职业健康心理学;积极组织心理学; 人格与个体差异。

讲座开始,马捷老师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的两面性影响。有些人认为AI在将来会统治人类,但机器学习无法给AI带来好奇心,也就不能真正取代人类。“好奇心”是一种人类的本能欲望,指向的是新的知识、体验和探索,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好奇心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许多成功人士和企业都将成功的原因或者使命愿景都定义为“curiosity”,许多岗位的招聘也格外注意员工的好奇心。

心理学上对好奇心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对好奇心可以分类为以下4种:知识好奇心——探索事物;人际好奇心——探索他人;自我探索好奇心——探索自我,如各种类型的性格测试等;知觉好奇心——探索感官刺激,如大众点评的探店活动以及盲盒这种营销模式等。那么以上四种好奇心是否存在内在共性因素?马捷老师曾经做过一个研究,招募被试填写相关量表,对好奇心的内在因素进行建模,研究成果发现四种好奇心都具有同样的内在因素。

在好奇心的对象方面,不同的人会具有不同的好奇心特质,多样好奇心的人对很多种类都有兴趣,具体好奇心旺盛的人对某一具体有很强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来源和动力方面,可以被分为兴趣型和剥夺型。兴趣型好奇心让我们乐于探索,是“我想要知道”;剥夺型好奇心是为了消除信息缺口,是“我需要知道”。研究发现,剥夺型好奇心在探索的强度、时间、深度方面都优于兴趣型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种特质还是状态?以往的研究将好奇心定义为一个稳定的人格,但好奇心人格非常低的人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强烈的心理状态波动。过往的学者使用重测信度进行研究,结论是3个月内好奇心没有太大变化。马捷老师使用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进行新的研究,不仅提取个体的特质因素也提取了状态因素。研究结论是好奇心总体水平存在显著个体差异,也就意味着它是一种人格特质。

之后,马捷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他的研究团队做出的成果。其一是,在现代职场中,知识分享可以促进个体灵感的迸发,好奇心在灵感传递中起到增益作用,更容易从知识分享中捕获灵感,有更强的动力进行探索。另一个研究中,马捷老师绘制了新员工创造力增长曲线,部分员工的创造力明显强于其他人。在一项长达四年的研究过程中,马捷老师每年会向被试以及其上司发送测试量表,对数据进行拟合后,结果发现兴趣型好奇心会更好的预测员工入职后创造力的增长曲线。在好奇心产生原理的研究中,老师向我们分享了信息缺口理论:个体感知到的信息或知识缺口是激发好奇心的主要原因,当个体对某种事物的了解越来越多时,其注意力会从已知的信息转为关注未知的信息,信息缺口由此产生。知识的增长促进好奇心的产生,继而促进个体的繁荣。基于此,马捷老师设计了一项纵向研究,发现:学习要求的增高并不伴随着工作好奇心的增长,但知识分享却显著预测量工作好奇心的升高,而好奇心的增强正向预测了学习感和活力感的增强。

最后,马捷老师提醒同学们,好奇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速下降,然而它又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面对加速老龄化的社会,老龄化职场成为未来的趋势。因此,如何保持中国未来的持续性创新、促进中国成为世界创新高地这一目标的达成?对于心理学、管理学与生命科学的研究者而言,使好奇心“逆生长”将是未来的重要命题。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踊跃地提问,马捷老师耐心进行了解答。同学们都感到受益匪浅,期待下一次的博雅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