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友风采|毕立华:行至风雨处 春晖遍四方

发布时间:2024-01-04 17:17 来源:管理学院

回望过去,毕立华的声音中总是带有着一种缓慢流淌的坚韧与温柔,那是经历过许多风雨却从未被击倒,反将自己所有接续到的力量与信念继续传递给更多的人所发出的感悟。在采访中,毕立华提到最多的字词是“感谢”。即使遭遇过普通人没有感受过的艰苦,她还是笑着和我们分享了来到暨大前后宝贵的经历。

毕立华,山东潍坊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2013级会计学专业博士,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博士后。现任广州新华学院会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家族企业、公司治理。主持并参与多国家级、教育部及省部级课题,并已在Transformations in Business & Economics 、金融经济学研究、金融学季刊、南方经济等SSCI、CSSCI杂志上发表数篇高质量和有价值的论文。



01 萌芽:生于不凡,茁壮成长

87年,在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毕立华出生在山东省沂蒙山区一个贫困封闭的小山村。“从小就过惯了苦日子。”毕立华提到自己家庭时,常是轻描淡写地带过一句。如果是生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村子里的人,便能明白这句话的“含金量”。

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老家很多家庭的青壮年都在外地打工,把钱邮寄回家帮补家用,大多时候即使节日也鲜少回家。年幼的孩子自小就“懂事”,想要尽早承担家庭责任,赚钱反哺家中。因此许多人初中、甚至于有的人小学就辍学进厂打工。能够坚持读书,专注投入学业的人很少,毕立华已经算是特例。

“在我们村,当时跟我一起读初中的女孩有十几个,初中毕业的时候只剩下了三个。高中毕业的时候,只剩下了我自己。我曾经也一度想放弃,以减轻家里的负担。”提及过往,毕立华简单地回答道。但是与其他家庭不同,毕立华的父母非常支持她选择学习这条道路。特别是在身体有缺陷的情况下,更希望她能够有一份长久稳定、傍身护己的事业,有一分就为其付出一分,从没有因为物质条件限制过毕立华的选择与决定。

然而,虽能够立足于学业精进,毕立华仍然面对着更加严苛的挑战——来自身体疾病的困难。在家境贫寒,无法及时就医的情况下,毕立华的病情耽搁了很久,小儿麻痹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便导致她脊柱严重侧弯。难能可贵的是,她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而是一路精进,进入了本科,为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崭新的一页。

与村中其他女孩子的选择不同,毕立华不仅完成了高中的学业,还顺利进入了山东经济学院(现为山东财经大学)就读本科。“我们当时在读书期间就听说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财经学院要合并,所以我最希望的是在我们毕业之前合并。但是我们等了四年,最后也没有看到它合并。”毕立华说到这里情不自禁笑着补充说,她们毕业的第二年,合并就实现了。有时候人生的机缘巧合就是这么奇妙。

回想大学的岁月,毕立华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就读中所受到的帮助。入学之后,班里的团支书和班长知道她行动不便,在得知奖助学金信息时就迅速给了她相关的资料帮助申报。而且,因为毕立华在读本科时成绩优秀,曾拿了三次国家励志奖学金,极大地缓解了家里她和弟弟都在上大学、母亲没有工作收入的经济压力,让她很是松了一口气。“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特别感谢我们国家和政府设立这类奖助学金,不然在这么大的经济压力下我可能还真没办法认真学习。”



02 成长:进入暨大,勇攀高峰

被问到为什么选择了暨大读博时,毕立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暨南大学是国内华侨最高学府,在学界里声誉高、商科专业水平高。如果能到暨南大学读博的话,非常荣幸。”她直言,由于自己身体不便,如果能到科研好的平台深造,潜心科研可以规避身体的劣势,发挥自身长处。因为硕士开始对科研感兴趣。因此对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暨南大学非常向往。

“其实当时选择学术这条道路,石本仁老师对我的影响特别大。他会觉得残疾、身体行动不方便的情况下,在大学当老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毕立华回忆道,刚来到暨大的时候,她对于暨大的第一印象就是学风严谨、包容性强。“我们新学期刚开学,就觉得时间很紧张。管理学院资源丰富、会计系领军人物多,也经常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来给我们授课,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

暨南大学对于想要深造的毕立华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所拥有的资源遍及海内外,也让她在上课、做展示、写论文等过程中获得了不少的感悟与知识。虽然这个过程比较辛苦,但是她也从这之中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同学和老师对于自己没有丝毫的偏见或排斥,总以耐心的态度对毕立华关怀备至。“我进来之后跟着同门一起,师兄师姐都说我性格开朗了很多。”毕立华开心地说道,可能是之前大家都不熟悉,来暨大之后觉得和身边的人都更加亲近了,这也是人生中会时时怀念的珍贵记忆。没有暨大博士期间的蜕变,就没有后来申请中大博后的可能,更没有现在留在新华学院工作的机会。


03 破局:合力之助,奋力向前

然而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学业的事情安顿下来之后,毕立华又面临了新的挑战。她入学时跟同学一起上课、吃饭、做学术,班级很团结,同学师生之间相处得十分愉快。在这个愉快的主基调上,却发生了一个具有“希望”的小插曲。

“我是自幼小儿麻痹,导致我的脊柱重度移位、侧弯严重,平时走路比较辛苦。”毕立华缓缓地说,师生熟悉了之后,班里有一位在职博士认识脊柱矫正手术的专家,说可以帮助她改善身体状况。难处是手术费用比较高,恐怕一个人势单力薄难以承担。

为解决燃眉之急,暨大管院老师及EMBA校友为毕立华发起募捐,而她当时硕导阳秋林老师及南华大学校友胡海波老师等,在知道她需要筹集手术费之后,也是毫不犹豫地进行了捐款,这些点点滴滴都让她感到非常温暖。“如果没有大家,也没有现在的我,手术也不可能这么顺利,我也无法深入学术研究。我真的特别感谢一路生遇到的师友。”但是毕立华也觉得因为自己的事情影响了大家的正常工作及生活。

“这个手术前后,让我觉得人间很值得。”毕立华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当自己能够有机会通过手术改善身体状况的时候,反而觉得有点“碰壁”,因为又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在这无助的时候,是老师、同学、校友给的帮助,才让自己能够从黑暗里看到光亮,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筹足善款后,毕立华在暑期做了脊柱矫正手术,并在手术成功之后回家休养了,相当于只学了一年就办理休学。说到如何扛下压力坚持科研时,毕立华表示,这种“落后”的感觉很可怕。同班同学都在学习、看文献、听讲座,但是她因为身体原因只能原地踏步。“能扛下来,也是离不开我父母亲的支持、导师的及时交流以及同学的关心。”

在康复休养期间,毕立华的博士生导师石本仁老师会经常关心她的康复及科研进度,并用邮件交流。比如每个月干了什么、看了什么书都会进行汇报。石本仁老师自己很喜欢看书,在此影响下,她也逐渐爱上了看书。在家休养阶段或到社区康复中心时,毕立华就会通过自己购置的书籍不断吸纳知识,跟进进度。“而且同学也经常关心我,交流上课和学术科研的体会,我也尽量不要落后太多。最后,在石老师细心指导,及跟同学、师兄师姐的请教学习下,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业。”

据毕立华回忆,在康复期间,石本仁老师还会将一些讲座、文献的邮件发送给她,让她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够及时跟进学术前沿。此外,她也会通过暨南大学VPN去下载一些文献数据,以此去阅读期刊论文。白天要康复训练,晚上就用电脑看文献。做过手术之后,她不能坐太长的时间,就把它转移到手机上看;在汇报想法和找到方向之后,日以继夜不断地修改、直至完成开题报告……可以说,内外部的合力,给了毕立华一个极大的向前助推力,让她能够在这条道路上勇往直前。

“在手术之后,我不仅正常参加了博士论文的答辩,还在我们班上第一个拿到了毕业证。”毕立华不乏骄傲地说道。当时她和同班同学交流后才知道,原来毕立华开题的时候,其他人都还没有参加开题。毕立华不仅是第一个开题的,也是第一个完成博士论文的,更是第一个拿到博士毕业证的人。她正常参加了博士论文的答辩,在寒假马不停蹄地坚持写作,博士期间的第一篇小论文也被顺利录用。今天的结果如此,只能说她没有一滴汗水被浪费了,而所有成功都是努力后的水到渠成。



04 守望:赓续过往,奔向未来

“一路走来读到中大博士后,不管是家人、老师,都给了我非常多的支持。”在采访开始没多久,毕立华就由衷地感慨道。她一直铭记着《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就像是精神支柱,陪伴她熬过了许多艰难的日子。“我从小行动不便,之所以今天也能得到这样微小的成绩,是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培养的。”毕立华回忆道,在硕士之后,尤其是读博期间,不管是身体的状况还是学术科研,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更让她觉得教师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能够如参天大树般看着枝叶茁壮成长,并散播至四海八方,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正是所谓“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

毕立华说,广州是我的福地,暨大是我学术和人格成长的摇篮。这是一座充满了包容和温情的城市,不管是暨大、中大还是新华学院,对改变她一生的命运都有非常特殊的意义。“新华学院非常重视人才引进,尽管是民校,但近年来不断扩充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她非常珍惜现在的工作,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攀登学术高峰。谈到一直以来学习的理念和动力时,毕立华直言,从博士阶段开始,自己在暨大老师和校友的影响下不断往前,不服输、不认输、不退缩,从那时候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师者并留在广州,以回馈这片土地和师友对自己的厚爱。

“虽然残疾人行动不便,但是张海迪同样在身体局限的情况下都能有这样的成就。我又怎会服输,一定也可以做到这些事情。”毕立华说道,张海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她鼓舞和激励自己的榜样。“上学多了,视野开阔了,就发现自己能做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呢?”所以很多事情,并不是坚持一定会成功,而是坚持才能够看到希望。

毕立华说,自己的教育理念核心是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人喜欢理论深钻科研、有的人喜欢实践创新创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做到尊重才能找到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道路。“目前自己已经读完博士博士后,当了大学老师,应当以包容的态度去看待所有人的选择,我对自己的现状已经比较满意了,也感谢自己一路以来的坚持。”

除此之外,毕立华对暨南精神“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十六个字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忠信笃敬”,要求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品格,尤其是老师,更要做到德业双馨;“知行合一”则是要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自强不息”,则是人生路漫漫,要坚持下去。因为人生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挫折的困顿,无论面对什么,一定要坚韧不拔;而“和而不同”,则是自己在工作中或是生活中、特别是在暨南大学在国家的战略具有重要的地位的情况下,作为其学生更需要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现在我们国家的国际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还会面对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在这情况下更要做到尊重和包容。每个时代都有痛点,比起抗日时代,如今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时代。新一代的学子要抓住时代的机遇,发掘自身的潜力。“我们现在经济稳定物质丰富,所以新一代青年学子应该看到时代的亮点和自身的优势,踔厉奋发、有所作为。”

实际上,毕立华平时一直在做理疗和康复训练。她总以谦虚的姿态示人,说自己并不是非常励志、也给大家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是,她确实是凭借着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熬过更不容易的日子才来到了暨大的平台,并在不同的求学阶段遇到了不同的恩师,也让自己走到了人生的转折点,得到了人生的独特“馈赠”。

“我也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尤其是硕士、博士及博士后期间,很多人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正是因为毕立华老师的坚韧、执着、不屈服于人生的苦难,并一步一步往前走去,才能够取得现在的成就,并用自己的事迹去感动更多的人。


内容采写 | 李秋平 黄荣华

编辑 | 武陈静 

校对 | 黄荣华

责编 | 黄燕虹

初审 | 邓辉庭

复审 | 凌子山 李永谦

终审 | 区向丽